定位四型,坚守师范。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的背景下,学校坚守传统、与时俱进,确立了“教师教育为根本,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型大学”的办学定位(简称教学型、应用型、地方型、师范型 “四型”定位),提出了“师范做强、艺体做精、应用转型”的专业建设方略,按照“教师适应课程、课程适应专业、专业适应学生,学生适应社会”的改革思路,建设特色鲜明、优势突出,在西部地区有一定影响的应用型大学。
优化专业,做强师范。以基础教育改革为引领,对接教育行业和教师职业资格认证需求,加强教师教育专业建设。组建由实习基地学校、用人单位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等专家参与的专业建设委员会,强化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。将所有师范类专业纳入校级卓越教师培养计划,小学教育、学前教学、化学、音乐学获省级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;生物科学、体育教育、历史学、美术学、汉语言文学、音乐学获四川省特色专业项目;地理科学、英语获省级专业综合改革立项。
强化师资,践行师范。坚持师德为先,强化师德建设,引导教师以德立身、以德立学、言传身教、教书育人。搭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平台,设立名师工作室,定期邀请优秀教师分享教书育人心得,发挥“传帮带”作用;成立教师发展研究中心,开展教师教育理论研究,指导教师职业生涯规划,提供教师发展个性化服务。完善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机制,构建“职前职后一体化”培训模式,在强化入职培训的基础上,推进教师“四融入”(即融入国培、省培、州培、民培项目,承担区域内中小学师资培训工作;融入精准扶贫工作,承担教育扶贫、文化扶贫任务;融入师范生顶岗支教,全程跟踪和指导实习工作;融入教育教学实践,定期选派教学法教师深入中小学一线课堂教学实践),建立了教师终身学习机制。
协同培养,以师为范。构建学校、地方政府、中小学“三位一体”的协同培养人才运行机制,与绵阳市、各区县教体局、中小学等178家单位签订协同育人协议,共同制定培养方案、设置课程体系、组建教学团队等。依托“教师技能省级实验示范中心”,培养“坐下来能写,站起来能说,走出去能教”的师范技能基本功。坚持对口支援“5.12”地震极重灾区教育的“顶岗支教”传统,每年派出300名大学生到中小学顶岗实习。2008年以来,共派出顶岗实习支教学生3169名,其中80%派往乡镇小学,90%的学生获优秀实习生等荣誉称号。
不忘初心,扎根西部。学校始终坚守师范院校职责,既培养适应基础教育、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师范生;又发挥教师教育优势,主动融入教师职业培训,打造“大师范”格局。学校师范生毕业当年到教育行业就业人数达50%以上,成为四川省特别是川西北基础教育界的主干力量。2014年至今,通过“国培 、省培、民培”培训教师五万余人,为中西部农村地区,特别是地震灾区、“三州”(甘孜、阿坝、凉山)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作出积极贡献。